最近有位病人在確診後證實患上鼻咽癌。當時,他感到非常絕望,因他認為這是不治之症。其實鼻咽癌的痊癒率很高,患者應積極面對。
若腫瘤是源自鼻腔或鼻竇而非鼻咽,那就不樂觀了,痊癒率也相對降低。除鼻咽癌外,鼻腔或鼻竇也會長出十多種以上的良性或惡性腫瘤。雖然兩者都是較為罕見的頭頸腫瘤,但其習性是極具侵略性及生長速度迅速的,再加上解剖結構複雜,因此腫瘤難於早期被發現,往往直至腫瘤體積大或於晚期時,患者才自覺有異樣。
早期的鼻腔腫瘤病徵跟鼻咽癌非常相似,如單邊鼻塞、鼻涕帶黃或流鼻血等。當腫瘤體積大或於晚期時更會侵略皮膚、眼窩及延伸至腦部,導致面部腫脹、眼睛突出及頭痛。當腫瘤擴散至頸部淋巴時已屬晚期,是不可治癒的階段。大部分的鼻腔及鼻竇腫瘤成因不明,但抽煙、經常接觸木糠及重金屬都會增加患鼻腔癌的機會。另外HBV感染亦跟某種鼻腔腫瘤有直接關係。跟鼻咽癌不同,鼻腔腫瘤是沒有家族遺傳性的。
如懷疑鼻腔有腫瘤,醫生會利用內窺鏡進行詳細的鼻腔檢查,如發現有鼻息肉,醫生通常會建議將其切除及進行化驗。雖然鼻腔腫瘤較其他良性鼻息肉質地為硬及更多血管,但往往難於表面分辨出來,因此若發現單邊鼻息肉,都必須切除以排除腫瘤的可能性。另外,因鼻腔及鼻竇的某些位置難於用內窺鏡檢查,因此若無故持續流鼻血或鼻竇炎時,醫生會建議用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來查看隱閉位置是否有腫瘤。由於鼻腔腫瘤種類繁多,因此要透過一系列的免疫染色來辨認腫瘤種類,另亦須抽取較多組織才可作出正確診斷。
治療方面,因大部分鼻腔腫瘤於晚期才被發現,因此患者要接受風險高且複雜的切除及重建手術,術後亦要接受電療及化療治療。而治療效果一般都不甚理想,加上覆發率高,因此相對患上鼻腔腫瘤,鼻咽癌患者則較為幸運。
鼻咽位於鼻腔盡頭、喉嚨上方的位置,肉眼是根本無法觀察的,只能利用特別的檢查儀器才可找出病變。當中,鼻內窺鏡是最準確的檢查方法,優點是醫生可在無創的情況下,仔細地查看鼻咽喉腔管的內部情況。另外,抽取活組織作化驗亦是準確的檢查方法。而抽血則是較為簡單的檢測方法,檢查項目主要是EB病毒(Epstein-Barr Virus)抗體,它是一種可誘發鼻咽癌形成的病毒。
發病率以中國華南地區為首的鼻咽癌,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,鼻咽癌位居第7位。男性患者比女性較多(男性/女性患者:632人/230人),發病高峰年齡約40歲。一般而言,病徵主要有三大點,分別是耳鳴(鼻咽管道因有腫瘤壓着耳朵而產生耳鳴)、流鼻血(特別是每朝一起床,發現流鼻血及口水帶血絲等)及頸部淋巴核脹大(鼻咽癌會按規律擴散到頸部淋巴核)。
事實上,「遺傳」及「環境」這兩大因素是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。例如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患上此病的機會率相對較高。醫學界相信南中國華人的基因有較高患鼻咽癌的傾向(另一可能性是廣東人進食鹹魚等醃製食物的情況較普遍),因此鼻咽癌亦被稱為「廣東癌」。至於環境因素,則主要與EB病毒感染有關,有研究結果顯示EB病毒乃誘發鼻咽癌的主因之一。
治療上, 醫生會視乎病情和癌症期數而決定較適當的方案,一般需要同時接受鼻咽和頸的同步電療及化療。化療後病人會出現副作用,如作嘔、食慾差、疲倦、白血球及免疫力下降等,而電療後的併發症則有
輕微灼傷皮膚、減少口水分泌、枯骨等。隨著現時電療相關技術不斷進步,併發症的嚴重性已大大減低。若不幸癌症復發,則需要接受手術。
如在鼻咽癌早期能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,病人的治癒率可達八至九成以上;相反,如癌細胞已到開始擴散時,治療成效便會大打折扣之餘,後遺症更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素。由此可見,「及早診斷、及早治療」對鼻咽癌患者尤其重要。
此文章於27/4/2015及11/5/2015在信報刊登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