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

剖析中耳炎

想知道為何會患上中耳炎,便須先了解中耳的結構。中耳位於外耳和內耳之間,內含鼓膜、聽小骨及部份面部神經。中耳向後伸延至乳突骨,經耳咽管通向鼻咽。中耳的主要功能是維持適當的耳壓,令鼓膜運作正常。鼓膜是一層薄膜,負責收集聲波並聚集在聽小骨,然後再傳到內耳。大部份的中耳疾病都是跟耳咽管閉塞有關,而大部分的鼻腔疾病都會影響耳咽管的暢通而間接引發中耳炎。

中耳在發育期的體積及空間會隨著乳突骨的成長而擴大。若中耳的空間及透氣理想,便能抵抗因耳咽管功能受阻所產生的壓力變化而產生的疾病。反之,發育不健全的中耳會容易因鼻腔疾病而導致中耳炎。若中耳炎不能得到及時醫治,便會進一步影響中耳發育而造成惡性循環。

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,中耳炎是非常普遍的疾病,它更會導致很多嚴重的併發症,包括鼓膜穿孔、膽脂瘤、腦膿腫、腦膜炎和面部神經麻痺等。但隨著醫學的進步及社會衛生的改善,患上中耳炎的個案已慢慢減少。而大部分中耳炎病人都能得到及時醫治,減少併發症的發生。

一般而言,七歲以下的兒童較常患有急性中耳炎。當中,多於五成的兒童曾經最少一次患上急性中耳炎,
但此情況在七歲後有緩和跡象。兒童常患中耳炎是因他們患呼吸道感染的機會較高,由於兒童的耳咽管尚未發育成熟,較成人的短小和筆直,容易導致病毒從上呼吸管道進入中耳。而兒童的腺樣體亦較活躍及肥大,容易導致鼻咽管閉塞,造成中耳炎。

患上中耳炎的病徵包括耳痛、耳朵流膿、發燒、咳嗽及流鼻水。大部份患有急性中耳炎的病人都是因病毒而非細菌感染所致,所以治療方法以舒緩病徵為主,常用藥物包括止痛退燒藥、消炎噴鼻劑和抗炎藥物。理論上不需服用抗生素。但在特別情況下,例如年幼患者(2歲以下)和長期病患者及某些出現高燒及嚴重感染的病人,醫生會處方抗生素去防止併發症的發生。

那麼成年人患中耳炎也普遍嗎? 事實上,成年人較少患有中耳炎,病理上亦跟兒童有異。成人患上中耳炎的成因可能與氣壓損傷、持續性鼓膜穿孔、膽脂瘤、耳咽管堵塞引起的鼻感染、鼻竇炎或鼻咽癌等有關。

鼓膜穿孔容易引發中耳積水。當洗澡或游泳時,水會通過穿孔進入中耳,導致持續性感染。因此建議病人活動期間帶上耳塞,以防止感染的情況發生。當然,鼓膜修復手術可防止耳膜穿孔引致的併發症。而患有週期性中耳感染的病人會容易患有膽脂瘤,它會逐漸破壞中耳結構。如有此情況,可利用手術切除,以防止不可挽救的併發症。

氣壓損傷是由於耳咽管(Eustachian tube,簡稱ET) 未能平衡中耳壓力所致。患者通常遇到極大的氣壓轉變,如乘坐飛機或進行潛水活動。當耳咽管無法適應此變化壓力的轉變時,它便會自行封閉使空氣不能進出中耳,導致耳鼓內壓力不斷增加,令中耳內出血,甚至鼓膜破裂。一般來說,健康的咽鼓管是可以適應壓力變化的。可是,如患上感冒或過敏性鼻炎時,耳咽管亦會跟隨發炎,導致閉塞而引發中耳炎。

如成年人有中耳炎積水的情況便應進行鼻咽檢查,以排除患鼻咽癌(Nasopharyngeal Carcinoma,簡稱NPC)的可能性。事實上,很多早期鼻咽癌患者都有耳塞的現象,這是由於腫瘤生長的位置非常接近耳咽管,並會在早期階段出現壓迫現象,導致咽鼓管封閉 (情況跟氣壓損傷相似)。因此,若成年人無故出現耳塞或耳鳴持續超過一週,便需要諮詢耳鼻喉專科醫生,因有可能是鼻咽癌的先兆。

因為鼻和耳是相連的,所以大多數的鼻腔病變亦會造成中耳疾病。常見的鼻腔疾病如過敏性鼻炎(俗稱鼻敏感)或鼻竇炎一樣會影響耳咽管,造成閉塞及​​導致中耳炎,如我們能夠保持鼻子健康,便可避免染上中耳疾病

此文章於17/10/2016及31/10/2016刊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